?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以下簡稱“新疆博物館”)展示著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大美新疆的獨特歷史文化風貌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尤其近年來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博物館工作全過程,通過加強文物闡釋、打造沉浸式體驗,大力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近日,新疆博物館“文物+演繹+文創 創新博物館資源活化利用”獲評2023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入圍案例。
立足館藏資源? 生動闡釋文物內涵
文物是文化與歷史的實證,是人類文明在歲月流逝中保存下來的瑰寶。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新疆歷史文物展”并作重要指示,“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講清楚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區,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重要成員。”為踐行總書記的囑托,不負殷切期望,新疆博物館立足館藏資源,重點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展陳展示和研究,推出“新疆歷史文物展”“中華史冊——新疆出土文書展”等一系列文物主題展覽,讓文物活起來,實證新疆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始終與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呈現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兼收并蓄,彰顯新疆文物資源的地域優勢和民族特色,呈現中國新疆的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新疆歷史文物展”展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
新疆博物館館長于志勇自豪地介紹道:“我們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務大眾,策展團隊在策劃展覽、撰寫大綱、設計展陳詞之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系統化、知識化、大眾化向觀眾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以多種方式突出文物的價值闡釋,吸引觀眾親近文物,并強調準確、通俗、便捷。比如,館內設置了很多需要觀眾親自動手體驗的環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融入廣大觀眾觀展的過程中,讓大家從趣味的體驗中去感受、去收獲。很多觀眾自發地為我館宣傳,如今新疆博物館的平均日接待觀眾達到了1.5萬人次。”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錦護臂展臺旁,視頻播放著于志勇對這件國寶的全方位釋讀,觀眾們紛紛上前仔細辨認字樣、觀看展板詳細解讀;在陶器展柜旁配套設計了文物拼圖游戲,總能吸引一波波青少年參觀者來挑戰;在編織品文物展臺旁放置了手工編織的體驗模具,觀眾們有秩序地邊學邊動手編織……“展覽中的互動游戲裝置,拉近了參觀者與文物的距離,延長了大家駐留的時間。”新疆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何曉說。
小朋友在“新疆歷史文物展”唐代絲綢之路互動游戲中答題闖關
在這些展陳中,通過國寶文物的“密集”亮相、闖關游戲的打卡挑戰、采取考古敘事的陳述手法以及輔助大量的歷史地圖、簡表、關聯省區考古物證、知識鏈接等,有效提升了觀眾的主動參與度,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文物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打造了一個充滿歷史魅力的文化潤疆實踐范本。
演繹文物故事? 打造沉浸式體驗
為解決新疆地廣、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分散而導致的觀眾游覽有限的問題,新疆博物館以科技賦能,利用藏品的數字資源,運用VR、AR等互動技術實現虛擬與現實結合,打造了以古代新疆和中原地區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交流交融的歷史史實為內容的“千年之語——沉浸式創意體驗”項目。項目以“一站式”暢游新疆為目標,將可移動與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有機融合、相互印證、互為補充,由三部分內容組成:
“新疆文物古跡一站游”——借助虛擬現實、體感交互,動態情景,全景還原樓蘭古城、小河墓地、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克孜爾石窟等,令觀眾“身臨其境”穿梭在新疆歷史古跡的文旅長廊。
“新疆歷史古跡一站游”游石窟
“文物活化舞臺劇”——以館藏文物、“克孜爾千佛洞”等為切入點,突破空間限制,結合古代新疆與現代藝術形式,實現遺產價值跨時空傳播,創作有以龜茲壁畫中舞蹈形象為原型的《龜茲樂舞》、以小河墓地出土文物為原型的《小河公主》、以館藏文物箜篌、笙笛等樂器展開絲綢之路想象的《音韻和鳴》、以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的卜天壽《論語·鄭氏注》手抄本和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木簡殘片《倉頡篇》為原型的《亙古習誦》、以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女俑為原型的《綺夢踏歌》和以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為原型的《五星出東方》。8個劇目巧妙地將文物與舞臺表演聯系在一起,多角度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為廣大觀眾展示了新疆自古與中原地區歷史相沿、文化相通、人文相關、根脈相連的緊密聯系,讓更多人走進新疆、了解新疆、認識新疆。“當小河公主在舞臺上翩翩起舞時,我好像也穿越了千年,到了他們的生活中。”觀眾張鈺感嘆。
“文物活化舞臺劇”龜茲樂舞
“全景科普服務觀眾”——主要以虛擬互動為抓手,讓文物“走”出展柜,成為可親近、可觸摸的互動伙伴,參觀者可以親自動手進行“陳列布展”或“修復文物”,進一步增強觀眾與文物的互動性。
通過利用新技術、新創意和跨界融合、交感多樣的形式,將文物與文化遺址、文化生活和信息技術相聯系,融文物藝術價值、著中華文化根脈,結合數字孿生、三維虛擬感知交互、VR等技術,增強廣大觀眾沉浸式體驗,大力延伸拓展新疆歷史展陳的整體闡釋和展示水平,展示、宣傳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新疆,講好中國故事、新疆故事。
研發主題文創? 巧妙走進生活
為了更好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強新疆歷史文化與各族群眾現代生活的融合,“新博文創”將藝術價值與實用機制結合,先后推出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潮虎想象”“綺夢疆湖”“守望吧疆山”“天宮市集”等一系列有顏有趣有內涵的文創產品,包括日用、文具、文物版鄉村特產、食品等,共計817種、46905套。“五星錦、虎紋金牌、神獸雪糕”“會說話的棒棒糖”“絲路尋寶考古盲盒”“龜茲壁畫冰箱貼”……每年推出的“爆款”產品,讓觀眾們在觀展和沉浸式體驗后,還能找到那些與歷史關聯、與記憶共情的文物形象,讓文化潤疆更接地氣,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豐潤心靈。2023年,“新博文創”產品營銷破百萬。
“新博文創”天宮市集龜茲壁畫系列新品首發
同時,“新博文創”注重在產品包裝設計上下功夫,比如在文物雪糕的包裝盒上精心設計手繪涂色和明信片兩個功能,剪下包裝盒觀眾們可以現場涂色、蓋章或書寫祝福隨即寄出,很多觀眾表示文物雪糕既好吃又好玩還有紀念意義,希望新疆博物館繼續推出更多寓教于樂的文創產品。
新疆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何嘉說:“我們的文創不僅要把傳播歷史文化和社會效益有效結合,尤其要加強文創自身的推介宣傳和社會教育能力。這兩年以‘文創+社教’的模式推出了‘五星國寶送福卡’‘中華史冊少年書’‘綺夢疆湖仕女秀’‘龜茲繽紛手繪’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小朋友參與到博物館的課堂中來。”2024年,“新博文創”再接再厲,策劃組織了“金鱗開運 繪龍少年”活動,圍繞館藏珍貴文物“八龍紋金帶扣”,鼓勵參與者用豐富多彩的文化創意全方面、多角度展現大美新疆。該活動歷時5個月,吸引了全疆3224名各族少年兒童報名參與,有304幅優秀作品脫穎而出并在新疆博物館從春節展出至今。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活動圓滿落幕并舉辦頒獎活動,共有183名“小畫家”受到表彰。很多家長表示,新疆博物館組織孩子們參與到文物衍生的創意設計中來,讓孩子們既學到了文物知識,又對學習畫畫有了新的認識。這些豐富多樣的“文創+社教”活動,吸引了源源不斷的親子家庭、學校師生等到館“打卡”參與,激發了大家學歷史、知歷史的興趣,讓新疆博物館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金鱗開運 繪龍少年”活動頒獎
新疆博物館“文物+演繹+文創”為亮點的博物館資源活化利用創新模式,不僅實現了文物的內在價值延伸,而且使觀眾從看“國寶”向看“文化”的轉變和遞進,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顯著,為更好滿足各族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弘揚絲路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著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關懿 銀璐 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