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5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進入實地調查階段以來,北京、遼寧、湖北等地,不斷加強人力投入、強化進度管理、抓好安全保障,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實效。
強化普查數據安全責任意識
8月30日,北京市四普辦召開會議,專題部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安全工作,進一步加強北京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安全管理,強化各區四普辦及普查隊伍普查數據安全責任意識,切實保障普查數據安全。
北京市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各區四普辦認真貫徹落實普查工作總體部署和數據安全工作的具體要求,通過配置專用設備、設立專人負責、開展安全保密意識教育、簽訂合同強化第三方機構的數據安全責任等多種方式,強化普查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審核全過程管理,有效保障了普查數據的安全。會議強調,數據安全是高質量完成普查任務的關鍵因素,各區四普辦要認真做到“三個強化”。一是強化認識。要切實提高對普查數據安全的認識,通過培訓、合同約定等形式使數據安全意識深入普查人員心中。二是強化責任。要按照“分級管理、逐級負責”的原則,嚴格落實好普查機構、普查隊伍的普查數據安全管理責任,認真做好普查數據全流程安全管理。三是強化紀律。要通過專用設備、專用平臺采集、傳輸、處理普查數據,嚴禁在互聯網等公開媒介發布普查數據。
會議就下一步普查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各區四普辦要進一步提高對四普工作認識,將普查作為文博行業大練兵的難得機遇,選配文博部門精兵強將全力投入普查實地調查等工作,為文博行業培養一批業務骨干;要抓住普查實地調查的“黃金期”,嚴格按照普查工作時間安排推進實地調查工作,按時高質量完成普查第二階段任務;要在推進實地調查的過程中,抓好人員、文物、數據安全,做好應急預案,確保普查、安全工作雙管齊下,有序推進。?
8月28日,湖北恩施州、黃石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交叉審核會議在來鳳縣文物事業發展中心召開,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技術評估處、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黃石市文物保護中心文保科相關負責人及多位“四普”工作專班工作人員參加會議。此次文物普查數據交叉互檢分內業、外業兩組同時進行,內業組審核已上傳的文物點信息,確保文物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外業組前往仙佛寺石窟、板沙界起義遺址、活水渡槽、舍米湖擺手堂等文物點實地考察。
會議指出,恩施州高度重視“四普”工作,來鳳、宣恩、鶴峰三縣率先完成田野調查,普查進度領先省內其他市州。接下來,恩施州將繼續貫徹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工作水平。黃石市在“四普”過程中明確“四員四看四問四清”的工作要求,并以此為抓手推動黃石市普查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對于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將結合在恩施州的考察交流經驗進行深入探討。
會議提出,普查數據要仔細推敲,以嚴謹的態度、專業的精神、務實的作風,確保普查工作每一個環節都經得起檢驗。恩施州、黃石市作為數據交叉試驗點,要相互監督、取長補短,為湖北全省推廣數據交叉審核提供寶貴經驗。
考古成果助力普查新發現
遼寧省各地的普查隊現已復查“三普”不可移動文物2312處,新發現517處。其中阜新市新發現294處、朝陽市新發現154處,兩市占全省新發現總量的86%。這些新發現的背后,凝聚了普查隊員們的辛勤和汗水,也得益于遼寧省多年考古工作的不懈努力。
“三普”以來,遼寧省通過實施多項考古專項調查,不僅培養了經驗豐富的專業隊伍,還為本次文物普查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線索。各市縣積極組織保障有力,一支支能力均衡、多面手型的“六邊形”普查隊脫穎而出,取得了普查階段性成果,極大推動了全省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豐富了遼寧文物資源寶庫。
阜新市憑借“好班底”+“硬裝備”,普查工作收獲滿滿。為確保普查工作的高質量和高效性,市四普辦從市直相關部門和單位抽調一批專業文博人員,配備充足的普查設備和物資,組建起了5支市直普查隊伍。阜新市“四普”實地調查工作現已完成“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復查348處,新發現294處,新發現涵蓋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青銅時代和遼金時期遺址各個時期。普查工作對各類文物線索進行了現場研判和確認,為下一步文物保護和利用奠定了基礎。
朝陽凌源市在考古工作中收集線索,新發現紅山文化遺址群。凌源市地處紅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區域,長期以來,一直是遼寧省考古工作的重點區域。凌源市普查隊自成立之初,便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普查隊員均接受了長期的考古專業訓練,不僅懂業務,而且掌握新技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根據以往工作成果,普查隊將牛河梁遺址周邊作為重點調查區域,在全國調查過程中,發現了熱水湯村無白丁村民組為中心的紅山文化遺址群,這是凌源市“四普”工作開展以來的重要收獲。
熱水湯(無白丁)遺址群核心區與牛河梁紅山文化保護區核心區——牛河梁第一地點(女神廟)的直線距離約13公里,占地面積約42.29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在這個區域內共發現31處紅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及積石冢,為紅山文化進一步研究闡釋和保護利用提供了新資料。
遼寧葫蘆島建昌市重視走訪征集線索,發現一處遼西古道遺址。建昌進入田野調查階段,即以“起跑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的姿態,緊鑼密鼓開展工作,現已完成“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復查126處,新發現2處。建昌普查隊重視走訪調研,聽百姓口述歷史,深入挖掘文物線索。在藥王廟鎮康家溝村梨樹溝嶺新發現了一處古道遺址。市普查辦迅速組織文物專家進行現場評估,初步推斷應為傍海古道遺址。建昌是遼西與關內交通的關鍵樞紐,這一新發現為研究明清時期遼西地區的交通歷史提供了新的資料,為古代遼西走廊的深入研究和闡釋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文物普查不僅是簡單的記錄,而是集調查、研究、保護、利用一體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通過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眾多學術項目的成果得以融入文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這項事業當中,促進了文物考古研究與闡釋的深化發展,使學術研究與文物保護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
各地普查隊伍能力不斷提升
截至8月29日,湖北黃石大冶市、荊州江陵縣、十堰竹溪縣先后全面完成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為進一步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在歷時3個月的普查過程中,專業普查隊伍圍繞大冶市范圍內古青銅礦遺址,獨具特色的眾多古寺廟、古橋梁以及古墓葬等六大類文物進行測量、定位,展開調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無人機航拍、三維掃描等對文物進行高精度數字化記錄,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征、保存現狀等基本情況,為后續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提供翔實資料。專班成員白天穿梭于阡陌田野,晚上分析整理當天工作成果、核對數據資料,并準備次日工作資料和規劃線路。
據統計,大冶市目前完成420處“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復查工作,完成率100%,同時,對41處新發現文物點進行了資料采集工作,后續依次對各新發現文物點進行分類、甄別、鑒定后納入大冶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庫。在普查過程中,工作人員積極向當地群眾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通過融媒體、廣播電視、線下分發傳單等方式,面向廣大市民公開征集文物線索,做到了“將文物普查的過程作為文物宣傳的過程、人才培訓的過程、文保法律宣講的過程”,增強了公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激發了廣大群眾對家鄉文化遺產的熱愛和保護熱情。
炎炎烈日下,江陵縣普查隊員的足跡踏遍全縣大大小小的村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江陵縣復查了“三普”原有的609處文物點,新發現6處文物點,總計采集文物點信息615處。江陵縣普查隊以采集文物點數量之多、完成速度之快,在荊州市文物普查工作中名列前茅。
本次普查工作的高效完成,得益于科學的組織安排和全體隊員的辛勤付出。面對極端高溫天氣、復雜的田野環境和緊迫的時間要求,普查團隊在田野調查中采用多種工具進行數據采集,除了傳統的測量工具和攝影設備,還采用無人機對文物點進行空中拍攝,實現了對文物點全方位、多角度的精準記錄,不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對遺址的潛在影響。此外,隊員們運用手持GPS平板和專業打點設備對植被繁茂、低洼溪流等復雜環境下的文物點進行精確的定位和詳細的記錄。這些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將為后續的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原始數據支撐。
在普查過程中,隊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與文物點附近的居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共同探索那些隱藏在歲月塵埃中的歷史痕跡。這種近距離接觸,讓普查工作更加接地氣,也讓文物保護的理念得以深入人心。
下一步,江陵縣將進入數據處理和分析階段。同時,還將加大文物保護宣傳工作,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中來,共同守護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瑰寶。
竹溪縣共調查343處文物點(其中復查342處、新發現1處),完成率100%,外業任務全面完成,進度位居十堰全市前列。
自5月30日正式啟動田野調查以來,縣“四普”辦統籌指揮,組建專業普查隊3支,兵分三路,耗時3個月,深入全縣15個鄉鎮、1個自然保護區,按照普查實施方案要求對全縣范圍內古文化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六大類文物進行數據采集,展開調查。
普查隊員不懼夏日高溫、克服重重困難,深入田間地頭、穿梭山林河間,運用無人機、RTK、相機等專業設備圍繞文物本體、附屬單位進行拍攝測量、衛星定位等工作,切實掌握文物的保護狀況、空間地理、使用情況以及基本信息,并實時錄入第四次文物普查數據采集軟件。每到一處,結合地方情況開展走訪交談,細心了解新發現文物線索,做到“應錄盡錄 應保盡保”。
下一步,竹溪縣將立即啟動第二階段的內業資料整理、圖紙繪制、信息填報、數據復核等工作,確保每一處文物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為后續研究、保護與利用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還將持續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工作,提高公眾文物保護意識,共同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
北京市在積極推進實地調查的同時,為進一步提升普查隊伍業務水平和工作效率,近日,北京市在“四普”領導小組辦公室為縣級普查單元配備北斗定位儀智能手持采集終端的基礎上,以各區上報的普查隊伍數量為基準,為各區普查隊伍補充配發集成度較高的一體化采集設備,陸續發放移交到位,并選取各區相關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現場培訓與實操演練,上門為基層普查隊伍“送設備、送服務、送培訓”,各區四普領導小組成員、一線普查隊伍成員、志愿者、長城保護員等相關人員參加培訓。
培訓以設備技術講解與現場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向各區移交設備后,由設備方介紹了設備基本信息、相關成果,并進行普查系統與采集軟件的操作,包括設備使用、攝影記錄、測量打點、數據導入、編輯整理、審核上傳等內容。隨后前往各區實操地點開展設備實地使用,并對采集內容進行初步的內業整理和填報,完整實踐了各項流程操作。
通過設備培訓,普查工作人員熟悉了設備的應用操作,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新設備的優勢,提高外業采集工作水平和內業整理的效率與質量,提升了普查隊員的專業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為田野調查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北京市將進一步適應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新形勢、貫徹新要求,創新工作開展的方式和手段,在實踐中錘煉文保隊伍,提升北京市四普工作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確保各項普查數據和工作成果的科學性、翔實性。
?(京文 遼文 鄂文)